中国4K修复:38部电影中永不消逝的光影
可视化 | 江婧怡 张子涵 杜梦颖 冯淙萱 王梦丹 张瑞
交互 | 杜梦颖文案 | 张子涵 张瑞 阳洋美编 | 王梦丹头图源自中国电影资料馆
近日,《天书奇谭》4K修复版即将上映。时隔38年,当年的主创一半已经去世,而许多80、90后终于能在大银幕上“重温旧梦”。
此前,4K修复版《永不消逝的电波》亮相北影节。作为中国首部黑白转彩色4K修复故事片,剧中的革命夫妻李侠与何兰芬能如愿共赏深蓝夜幕中的皎洁月光。
即将到来的10月27日是世界音像遗产日,老电影正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过去,人们用胶片拍摄和存储电影。但无论胶片材料如何发展变化,却始终保存难、易受损。电影修复就是将胶片电影进行处理、还原其本来面貌的过程。
其中,4K(即分辨率4096*3112)修复是目前分辨率最高的修复技术,工作量是2K(即分辨率2048*1556)修复的4倍。[1]我国目前已经完成了不少电影的修复,但由于4K修复难度系数较高,目前完成4K修复的电影也相对较少。2006年到2021年1月期间,中国电影资料馆已完成525部电影的2K修复,但4K修复则只有15部。[2]
我们统计了近年来由中国机构主导或参与的4K修复中国电影,试图用这38部电影管窥中国电影修复的十几年“简史”。
修复片单:
经典永不过时
在这38部电影中,上世纪80、90年代首映的电影最多,改革开放(1978年)之后进行首映的电影有25部。最早进行原版首映的是1949年的《三毛流浪记》,它也是新中国公映的第一部国产电影。最近的则是2004年王家卫执导的《2046》。
修复电影的评分基本都高于7分,说明修复时经典电影更受青睐。此外,修复电影的选择主要有两种导向:一是针对冷门经典电影的抢救性修复,侧重政治、历史的纪念,如《开国大典》、《上甘岭》等;二则是偏向呼声较高的电影,商业价值被纳入考量,比如《红高粱》、《英雄本色》等。此外,导演个人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因对拍摄的电影精益求精,王家卫的8部电影4K修复都由他主导完成。
4K修复电影中,剧情、爱情标签占多数。此外,战争、历史、传记等标签也不时出现,比如6部标签为战争的影片中,《红高粱》《小兵张嘎》《永不消逝的电波》便从不同角度共同着眼于中国的抗日战争。这些老电影以不同视角为中国电影史和中国历史写下注脚,在艺术价值之外也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
修复:
“愚公移山”和“修旧如旧”
“对电影修复师来说,他们的工作就是与帧率赛跑。”中国电影资料馆的修复师王峥在接受《新周刊》采访时说道。
胶片可能因保存不当等原因出现掉色、变色、模糊等问题,这些都需要修复师细心地逐帧修复。如今的电影通常为每秒24帧(即每秒24个画面)[3],而目前我国4K修复电影的时长主要集中在100分钟左右,100个60秒便是6000个24帧。修复师的工作量像一道三次相乘的数学题,尽管24这个数字看上去并不大,却在数千倍递增中被赋予巨大的威力。 总的来算,一部电影有近15万帧。每一个电影修复师,都像在“愚公移山”。
修复一般需要十来个人共同完成。即便如此,每个人负责十分钟,也有一万多帧,工作量极大。有时需要多次返工,更会推迟进度。这要求修复师们必须极其耐心,且必须十分专注,才能不遗漏任何一帧。[4]
据王峥介绍,要按时完成修复工作,每个电影修复师一天平均要修复6000帧左右。[5]但这仅是理想状态,根据实际情况,一帧的修复时间短则几秒,长则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天。涉及夜戏、雨雾戏、特效戏等镜头的修复难度较高,需要更审慎的修复,不过更常见的问题则是胶片因保存不当等原因造成的物理损伤,霉斑、油污、划痕、变形......这些困难经常让修复师欲哭无泪。
因此,一般的电影修复基本要遵循固定的流程,电影胶片会先进行物理层面的清洗与修补,扫描成数字文件。
胶片的脆弱性让物理修复和检查扫描非常必要。国内现存最早的电影故事片,1922年的《劳工之爱情》,已经90多岁“高龄”的老胶片十分脆弱,尽管只有十分钟的胶片素材,却经历整整三天三夜才抢救过来。[6]
除了上文提到的逐帧画面修复,声音修复也是修复过程中的重要部分,老电影往往采用较原始的单声道,现在的电影则已经广泛使用更具空间感的环绕声。修复师需要在理解电影场景的基础上,协调人声、环境、音效、音乐之间的关系,甚至需要重新配音、配乐。
修复完声音之后,修复师还需要进行关键的一步——声画合成。虽然声画合成在技术上不成问题,但不加注意也会出岔子。因为修复对象多为未被剪辑的原始素材,因此合成环节容易把影片发行时被剪掉的部分内容合成在修复完成品中。这就需要在素材研究整理上多下功夫。
作为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制作及数字修复专业研三学生,小影(化名)在接受RUC新闻坊采访时讲述了她的故事:“记得在修复2001年的影片《法官妈妈》的时候,需要把修复画面跟修复音轨对上嘛,但就是差0.1秒,死活对不上。”
这0.1秒,就如同“移山”中遗漏的一枚小石子,虽然小,但少了它,巍峨巨山也不算搬完。
“我们修复小组的人一下午啥也没干,就在看口型对声音。跟听力考试一样,支棱着耳朵,趴在监视器上看口型、听台词。对完之后感觉自己有点顺风耳那意思了。”
数字修复过程非常复杂艰辛,但这还不是电影修复中最困难的。
电影修复的原则是“修旧如旧”。而“既要恢复影像原貌,又不能把旧片修成新的,艺术层面的问题则更多”。在声、画两方面,电影修复都需要技术与艺术“共舞”。
在颜色校正过程中,修复师们常常追求“让修复后每一个镜头的颜色都代表创作者当时所表达的含义”,因此一些修复会在主创参与下共同完成。《海上花》的修复调色就邀请了该片导演和摄影指导,当年拍摄时,为重现旧上海风月场,他们曾做过精细的布光实验,这也成了修复时的重要调色依据。[7]
交互网站链接:https://film-restoration-vis.vercel.app/
(需复制到浏览器或者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在电脑端查看体验更佳~网站中视频加载需要时间,请点击后稍作等待。点击各帧色卡,可以看到修复前后画面对比。)
不过对于需要色彩创新的影片,修复师会进行二次创作调色。其中,将黑白电影转为彩色电影则需要修复师发挥更多想象力和创造力。《永不消失的电波》修复时,主创人员已经逝世,修复师便只能悉心对比胶片的初始颜色,查阅当年导演、摄影台本阐述,寻访服装、文史领域专家,力求最精准地还原影片中的颜色。[8]
修复业:
从“巧借东风”到“独当一面”
完成修复的电影主要有两种去向:一是申报世界各大电影节的公映和奖项,如《祝福》《盗马贼》都曾在电影节的经典修复单元放映,并入围“戛纳经典”;二是进行线下或线上的影院公映。目前,4K修复电影中大部分电影都只在大型电影节“昙花一现”,只有少数曾被投入商业化公映。可见,4K修复“为爱发电”与奖项追求是主流。
也许正因如此,电影修复这一行业仍未进入更广阔的公众视野。如前文所说,中国的电影修复起步并不算早,且因修复所需人力和资金成本不小,国家出资一直占据主要地位。2006年,中国电影资料馆启动“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修复师们与时间赛跑,抢救部分濒临消失的老电影。[9]
此外,中外合作也是修复的一种重要形式。因4K技术难度大,修复一开始只能外包给外国专业机构。上海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上影节”)最早在国内开始主导影片4K修复工作,于2011年开始在赞助方支持下将影片送往意大利博洛尼亚修复实验室。[10] 2014年的上影节,三方合力完成的第一部4K修复国产电影《舞台姐妹》与观众见面。随后几年中,这种合作模式依然持续着。
除了国资单位主持、外国机构合作,其他社会力量也逐渐参与到电影修复的进程之中,本土民营企业如爱奇艺、优酷的身影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修复过程中。
在多年的修复经验积累后,中国逐渐开始了独立4K修复的尝试。中国电影资料馆修复的《黄土地》作为首批中国自主4K修复影片之一于2018年上映,《盗马贼》更是入围了“2019戛纳经典”。上影节的合作方也由国外转向国内,在其主导下,《画魂》与《芙蓉镇》两部影片便是由上海电影技术厂完成修复。
不过,缺乏人才是快速发展的电影修复产业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中国电影资料馆收集整理部、公共事业部主任林思玮认为“尤其是缺乏做画面精致修复与艺术修复的核心人才”。在接受《新周刊》采访时,他说人才培养非常迫切,因为“现在这批修复专家,都是多年实践、实干发展起来的。但随着时间推移,这批专家老师退休之后呢?”[11]
2019年,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即中国电影资料馆)首次招收艺术专业硕士,其中专门设立了电影制作与数字修复方向,这也是全国首创。[12]这群全国第一批电影修复专业的学生即将在明年毕业。
为弥补人力与工作量不匹配的缺口,AI修复也被应用于电影修复中。资料馆与中国传媒大学共同研发的AI技术运用神经网络技术,试图找回老片中遗失的声音。爱奇艺也曾采用AI技术修复数百部老电影的画面,让其登陆线上影院。
电影:
一段“私人史”与“公共史”
电影修复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其中AI修复技术惹来网友批评。有人指出AI修复存在过度涂抹,把修复变成给电影“美颜”,使画面细节受到损失;选色也不够讲究,破坏了老电影的风韵。
其实技术并非真正的矛盾焦点,影迷的意见可能在于机构修复过程中有时候只重视技术,而忽视影片本身的内核精神。
此外,声音的修复也是难点之一,不甚考究的字幕引起了观众的抱怨。而我国目前4K修复的38部中国电影中,11部有粤语版本,3部有上海话版本,还有2部分别有陕西方言和藏语版本。声音是向观众展现电影故事的发生地域和年代的重要媒介,多样的方言则增加了声音修复和重新配音的难度。
这要求修复师秉持严谨的考据精神,深入各种亚文化情境中考察。《海上花》便是一个正面例子,当初因导演和编剧不懂沪语,原版字幕一直存在瑕疵。修复版则请来沪地专家、影评人进行修订,弥补了许多影迷难以释怀的遗憾。[14]
面对老电影修复后的种种变化,一些影迷可能倾向于“是古非今”。就连王家卫亲自监督的自己电影4K修复版也引起不小争议,王家卫认为,即使是同一部电影,不同观众在不同放映场所中观看,会让电影本身有了不同的视角。作为电影制作者,这些电影被设想应被拍摄成的样貌也同样活在他的脑中。[15]从这个意义来说:电影是公共的,也是私人的。
电影修复不仅仅依靠钱和技术,它背后是一代代对某部“私人史”念念不忘的人。《侠女》的主演徐枫在影片外续写自己的电影人生,赞助该片修复[16];王峥也说,电影修复是一项“繁琐枯燥”的工作,“如果不是对电影有足够的热爱,恐怕坚持不下来”。[17]
同样地,一部部私人史汇聚起来,便成了公共史。老电影其实已经不只代表剧情和内容本身,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记忆。
而如果遗忘代表真正的死去,那么修复后的电影只有不断为新一代人制造集体记忆,那些凝聚时代的光影方才能够真正达到永恒。
参考资料
[1]维基百科:4K分辨率
https://en.wikipedia.org/wiki/4K_resolution
[2]中国电影资料馆已修复完成3100余部影片http://www.xinhuanet.com/ent/2020-09/27/c_1126545116.htm
[3]新周刊:电影修复:为经典影片续命
http://www.dmcc.org.cn/mainSite/xw/yjxw/dypl/1247038/index.html
[4]一起拍电影:解密电影修复十三年
https://mp.weixin.qq.com/s/3OiXJcWBvUTHoqCzY7DsXA
[5]同[4]
[6]同[4]
[7]澎湃:上海电影节 | 4K修复,重现上海的极致之美《海上花》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547219
[8]澎湃:首部!4K超高清彩色修复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公映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803801
[9]新华网客户端:中国电影资料馆已修复完成3100余部影片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8886532692385950&wfr=spider&for=pc
[10]【影展】莫让时光背叛经典:《英雄本色》修复揭秘
https://mp.weixin.qq.com/s/O4gBDxnqu5rTFj1c2T1eEg
[11]同[3]
[12]同[3]
[13]中国电影资料馆:4K修复版《林家铺子》亮相杭州
https://www.cfa.org.cn/eportal/ui?pageId=37a0783c76bd4611b82235402ea26f03&articleKey=f1d83729072841bab75b452a81e8fc0d&columnId=bab0d753635c4d0bb869bc752c3b4e8e
[14]同[7]
[15]CC:World of Wong Kar Wai: Director’s Note
https://www.criterion.com/current/posts/7325-world-of-wong-kar-wai-director-s-note
[16]台湾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金马影后徐枫豪气促成《侠女》重生
https://www.tfi.org.tw/News/NewContent?PageId=372
[17]同[3]